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

黑鮟鱇魚(Lophiomus setigerus)

學       名:黑鮟鱇魚(Lophiomus setigerus)
俗       名:鮟鱇魚、琵琶魚、簡體中文中俗寫為安康魚
棲  息 地: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,包括東非、南非、紅海、印度、葉門、朝鮮半島、日本北海道以南、東海、菲律賓、台灣、印尼、越南、澳洲、新喀里多尼亞等海域
體       長:約100公分
重       量:不詳
壽       命:不詳
食       物:以魚類為食

習       性:鮟鱇魚多處於深海,科學家至近年才對其生活習性有所研究。雄性鮟鱇魚的消化組織在成年之後會失去功能,因而必須寄生在雌性鮟鱇魚的下方。雌性鮟鱇魚比雄性大數十倍至數百倍,雌性會放出特別的氣味吸引在暗不見光深海的雄性,雄性會隨氣味找尋雌鮟鱇,並咬住雌鮟鱇的下方,兩條魚的組織血管會逐漸相通,體型嬌小的公魚就靠著母魚的營養過活,而且公魚的身體器官,除了精巢之外會逐漸消失,變成雌魚身上的一個肉突。基本上公魚可以視為雌魚身上的生殖器,這也是公魚唯一的作用。另外,一隻雌鮟鱇魚是可以讓數隻雄鮟鱇魚寄生其上
毒       性:
身體特徵:鮟鱇魚為中型底棲魚類,多潛伏海底,不善游泳,多靠臂鰭爬行。口內有銳利而且朝內傾斜的長牙,基本上,被咬中的獵物絕不可能逃走;而且擁有彈性的胃,某些種類能吃下比自己大的魚類。體裸露無鱗,在頭體上方及體側邊緣均有大小不一的皮質突起。特別之處是有一支由前背鰭演化而成的發光釣竿,釣竿頂端內上百萬隻的發光菌,狀似小魚,會發出亮光,吸引小生物作食物,魚頭部寬廣平扁,軀幹特別瘦小,口極寬開於頭端;上頜明顯突出於上頜;兩頜具齒3列以上,均為倒伏;鋤骨及腭骨均具齒。體裸出富皮辫,肱骨棘為多棘。第一背鰭3棘,其中第一棘呈觸手狀,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,具軟條5~7枚;胸鰭發達,尾鰭截形或略圓。體背黑褐色,腹面淺色;口腔粘膜黑色或暗褐色而有白斑。背、尾及胸鰭黑褐色,腹及臀鰭淡色


(影片出處:Our Oceans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